一座围屋的灯鼓传奇

编辑:admin 日期:2018-08-25 11:04:03 / 人气:

□苗理洁
“湖镇围”是一座古村,位于罗浮山北麓的小平原,是600多年前从中原迁徙至岭南的客家人村落。为了生存,他们以河为界建筑了美观实用的围屋,使之成为世代繁衍生息的安身立命之处。数千村民居住的大围屋内有数百间厢房,有游廊小巷,有谷场粮仓,有牲棚磨坊,有花台水井,还有一片葱郁的树林,面积3万余平方米。动荡的年代为防匪患,人们修筑了3米多高的围墙,东西南北出口用大麻石砌成了门楼,兵匪来犯,门楼关闭,围屋固若金汤。旧时,围屋既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,亦是一座有规模的小城堡。湖镇围为惠州府博罗县所辖,博罗民间歌谣有唱:“湖镇围,一座城,四面高高大门楼。土匪来也绕着走,不敢挨了大石头。”歌谣唱出旧时围屋的村民勇敢保卫家园的情景。数百年来,一代代围屋人护卫自己家园的同时,也一直护卫着自己的传统习俗,不管时代如何变迁,“上灯”与“打鼓”就是世代沿袭的习俗之一。
“灯”在这里暗喻是“丁”。“上灯”就是村民家添丁了,这是湖镇围的大事情。一个数千人的村庄,自然每年都诞下新生命。生有男婴的人家,当长辈的,首先要去订灯。灯是竹编,竹子扎好架子再糊上各式花样。有小鱼小鸟小公鸡等动物式样,有桔子橙子寿桃等水果式样,还有会转动的走马灯。灯也有豪华与简朴、绚丽与平淡之分,一盏灯就代表一个男婴。经济条件好的人家,要挑选手艺最好的灯饰师傅为新生儿做灯。村民称当年新生男婴的祖父为 “灯祖公”、祖母为“灯祖婆”。这对公婆从孩子出生起,就开始张罗有关事宜。灯祖公订灯之后要时而前往观望,看看师傅有无按照自己意愿扎灯。灯祖婆在家就准备好小泥偶(喻儿孙有福)、碗(喻有食禄)、筷子(喻生贵子)、葱(喻聪明)、蒜(喻能写会算)等物品,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了。
东风就来自最隆重的年。大年初一,新生儿的父亲这日被称为 “灯头公”,天亮就与家人打着大鼓到各家各户去拜年。“咚咚咚咚咚……”左邻右舍喜迎大鼓,道祝贺之词,喜庆的鼓点响彻村庄的上空。
初一只是欢庆的前奏,好戏还在后头。年初五晚上,鼓手(男婴父亲)伙同锣手相约来到宗祠门前。湖镇围宗祠明代修建,经历几百年岁月洗刷依然恢弘大气,让观者赞叹不已。且不说那雕龙画凤的桁条屏风颇多韵味,单单屋檐下小小的封檐板就是一方艺术的天地。那里雕刻的牡丹、石榴、葡萄、灯笼、青松、白鹤都蕴含深意:盛开的牡丹花寓意雍容华贵,石榴和葡萄寓意多子多福,青松白鹤寓意族人长寿,灯笼寓意家族人丁兴旺、香火延绵……走进宗祠仿佛在翻阅民俗读本,叫人眼花缭乱,凝思遐想。吉时到,“咚!”祠堂里打出第一声大鼓,随之是震耳欲聋的鼓声。十几个锣手手中的铜锣一并敲响,锣声和着大鼓声热闹非凡。这仪式称之“请灯”。
一直以来,客家人视宗祠为神圣的地方,因为这里安放着先人的牌位,飘荡着先祖的魂灵。初五这声声锣鼓是向先祖虔诚的报告:“老祖们,咱们围又添丁了,是一群比老虎仔还生猛的小家伙啊。宗祠的香火又烧旺了一圈!”
有关灯与鼓的配合是这样顺理成章,相得益彰。大年初六寅时,宗祠已是张灯结彩,灯火通明。“灯头公”们头戴毡帽,衣着光鲜,欢悦之情溢于言表。当鼓手打响直径1.2米的大鼓时,几十面铜锣一并敲起,灯头公们排着队,“请”他们预先准备的灯去了。新生男婴的母亲这日被称为“灯头婆”,她们幸福的笑脸,如春天盛开的桃花般美艳。她们排着队,统一穿着大红缎子的绣花套装和绣花鞋,挑起竹箩担子满心欢喜。竹箩里装着小泥偶、碗和葱蒜,还有从田野新收割的甘蔗,这是必不可少的压担之物。甘蔗,喻为好日子甜蜜蜜,幸福生活节节高。社会进步和物质生活极大提高,令这些乡妹子们变得温婉细腻,端庄大方。此刻她们扭着细腰,迈着稳稳妥妥的步子朝祠堂走去。
正所谓“好饭不怕晚”。终于到了初八“上灯”的日子,是灯与鼓珠联璧合的高潮,也是全村族人集合祠堂的喜庆时刻。这日全村的男人一律穿长衫,戴毡帽,彬彬有礼;女人穿崭新的旗袍和新鞋子,妩媚娇娆。一排新灯整整齐齐摆放在祠堂左边,寓意花开富贵的盆景则摆放右边。晨时,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仪式。一番祝福之后,一声高喊:“步步高升!”瞬间所有灯笼徐徐升起,寓意新生命进步成长,将来承担起建设家园的重任。灯明亮,鼓声响,众人欢呼,皆大欢喜。
如果说,遥远年代的灯鼓交集是为了庆贺族人的繁衍以及族群的壮大,那么,如今的亮灯鸣鼓则已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欢欣,更有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是的,湖镇围的村民爱村惜俗,较好地保存了古村的传统文化,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,成为乡村旅游新胜景。这里的“上灯”仪式,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远道而来。村民们告诉游客:“树高千尺不忘根。”不管世事如何变迁,他们永远不会丢弃老祖宗传下的习俗。如此说来,灯鼓传统在这方土地必将一代代演绎下去。

现在致电 0730-6688333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