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孤岛20年 护灯不言苦

编辑:admin 日期:2018-08-09 07:47:22 / 人气:

黄灿明在灯塔顶部用望远镜观察附近海域的船只。
  黄灿明在擦拭太阳能电池板,这是为灯具供电的重要设备,他必须每天保证其供电正常。
  新时代 爱国奉献奋斗者
  开栏的话:
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,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,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。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,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。本报今日起开辟“新时代爱国奉献奋斗者”栏目,记者走近广州各行各业的“王继才”,讲述他们的故事,为奉献者奋斗者喝彩,鼓舞更多劳动者以主人翁的担当,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同时成就自己,书写精彩人生。
  在广州南沙区虎门水道与伶仃洋的交汇处有座孤岛——舢板洲,岛上有座百年老灯塔,它犹如一盏指明灯,在茫茫长夜中指引着无数航船安全进出广州港。
  这座孤岛灯塔上有位守塔人,他叫黄灿明,在舢板洲孤岛上守护灯塔已近20年。为了守护这盏永不熄灭的灯,他发扬“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”灯塔精神,默默坚守与奉献着。
  昨日,记者走近黄灿明,了解他的故事。
  守灯20年:他早把孤岛灯塔当成家
  舢板洲位于珠江口和伶仃洋交汇处,为虎门水道与蕉门水道出海处之间龙穴岛东侧的一个孤岛,四面环水。该岛西距龙穴岛1.5海里,东侧是沙角电厂,广州港主航道由此经过。可以说它东扼广州主航道喇叭口,西望新广州港(南沙港)。
  黄灿明守护的这座灯塔位于舢板洲礁岛顶部,是一座5层高的建筑,建于1915年,是我国航标灯塔中少见的塔楼合一的建筑。虽经历百年风雨,可在黄灿明的守护下,如今灯塔楼楼内楼外依旧整洁如新。一楼是饭厅,二楼是住所,五楼楼顶有座圆锥形阁楼,里面就是灯塔的核心部件——两盏巨大的灯具。
  1999年,黄灿明来这里工作,就住了下来。“快20年了,把这里当自己家,就要打扫得干干净净。”皮肤黝黑的黄灿明咧嘴笑了起来。
  今年54岁的黄灿明是东莞市虎门镇沙角人,年轻时,他在珠三角一带跑货船,运输香蕉、甘蔗等农作物。1988年,他通过招工进入了当时的航道局,最初在蛇口航标站工作。1999年,黄灿明被调来舢板洲当守灯员。半年后,妻子郭丽珍也辞掉工作,来到这座孤岛陪伴他。
  “现在,珠三角区域不少航道灯塔只有灯,没有守灯人了,但是舢板洲这里人还不能撤。”黄灿明解释说,这是因为舢板洲附近水域情况复杂,暗礁众多,现在岛东南方约1.2海里处还有两艘沉船残骸,至今夜间过往船舶要安全通过必须要依靠舢板洲灯塔的指引。
  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
  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
  视频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甄志良
  岛上的一天:每天升国旗 爬楼梯累出关节炎
  每天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,黄灿明就起床,第一件事就是巡岛,然后爬到灯塔顶层检查灯的内部设备和擦拭外层玻璃。
  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是,早上7点升国旗,晚上6时降国旗。每当有人上岛,从远处就可以看到一面红旗立在岛礁最高处。平时将旗杆抹得干干净净,遇到国庆节,他还会打开录音机唱国歌伴奏升旗,“升旗是一件庄严的事,不能马虎。”
  舢板洲面积约3亩,七分礁石、三分茅草,实际上平地部分大约只有1亩。这就是黄灿明全部的活动范围了。
  “睁开眼,活就忙不完。”黄灿明说,白天主要工作是擦拭灯罩、栏杆和太阳能硅片上的灰尘和雾水,清洗电池头、测量电池电压等。晚上用望远镜查看海面的浮标会不会漂走,或者损坏、熄灭,进行及时维修复光。
  单调重复守灯的工作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样简单。每当骄阳似火的七八月,由于透镜聚光作用,灯罩内气温高达50℃,闷热异常,在里面待一会就汗流浃背。重复的机械式工作,不仅仅是单调,也给黄灿明带来了职业病,他一天上下五楼大约十五六趟,一趟100多个台阶。加上海上气候潮湿,回南天的时候墙壁都渗水。“住久了,爬楼多了,就患上风湿关节炎。”黄灿明用生茧的手摸着膝关节告诉记者。
  作为生活的调剂,黄灿明和妻子在岛上养了一只黄狗、一只猫和十几只鸡,听听犬吠鸡鸣,可以帮助排解孤独,还有实用价值。“特别是养猫狗还有安全的考虑,岛上老鼠和蛇多,猫抓抓老鼠,狗驱赶眼镜蛇。”黄灿明说,夏天闷热的时候,岛上经常有眼镜蛇出入。在巡岛的时候,狗在前面探路,蛇就不敢靠近人了。
  变迁:过去点蜡烛守岛 现在冰箱空调都有
  黄灿明虽深处孤岛之上,社会发展却没有遗忘这片土地,回首看看过去,黄灿明感慨万千。
  孤岛上早些年没有水,为了解决饮水问题,黄灿明最初只能接雨水喝,“看见下雨,就赶紧把屋里的桶盆都拿出去接水。”后来,广州航标处每个月都会派船装上10吨淡水送到岛上储存起来,饮水难题才算解决。
  此外,现在舢板洲上用电也不用愁了,在这座小岛上,共铺设了40多块太阳能发电板,“最初的时候,守灯塔还要点蜡烛,一旦灯塔电源告急,要马上启动柴油发电机。现在大量铺设了太阳能发电板,用不了的电可以储存起来,即使梅雨季节,也不用担心电不够用了。”黄灿明告诉记者,从去年开始,灯塔内装上了空调、冰箱,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。
  岛上设施的改变,也让黄灿明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。“过去一星期出岛上岸购物一次,主要采购蔬菜、罐头、腌肉,鲜肉从来不敢多买,岛上热,吃不了,放着第二天就坏掉了。现在有了冰箱,可以多买一些,电力充足,还可以看看电视、听听音乐。”
  传承:一家四代与航标的不解之缘
  对黄灿明来说,能够在这座远离繁华城市的孤岛上坚守近20年,最大的力量来源于他们一家四代与航标的不解之缘。
  黄灿明的祖父黄带喜从民国时便开始守护虎门大桥下的金锁排灯塔,一守就是30多年,现已过世;父亲黄振威,一直在虎门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维护灯浮标,现已退休。“小时候,在家乡东莞海边就可以望到舢板洲上这盏灯。那时,我还跟着父亲登上过舢板洲,真没想到长大后会在这里扎根工作。”黄灿明说。
  2007年,黄灿明的儿子黄登科通过广州航标处的招考,成为黄家第四代航标工,他先后在桂山岛灯塔、蛇口航标站工作。
  “当初,我告诉他,修理浮标很危险,有时候会打伤头或脚,还会掉到海里。当时,他说不怕。”黄灿明说,当时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是有些怀疑的,不过,现在儿子在航标站岗位上已工作了11年,他才信了他的话。
  “我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,但是心里舍不得这个岛。现在,领导安排我去参加疗养,我都不想去,走到哪里,都要不停地打电话回岛问这问那,真的放心不下这盏灯。”黄灿明还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想法,自己退休后,假如儿子能来舢板洲守这座灯塔,他也会选择继续留在岛上,给他当当帮手。
  舢板洲灯塔:一个近代灯塔发展史的博物馆
  灯塔,是海上来往船只的指明灯,没有灯塔的港口是死港。作为南中国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广州,拥有南沙虎门口的舢板洲灯塔和金锁牌灯塔。其中金锁牌灯塔始建于1906年,由于虎门大桥的建立现已停用。而舢板洲灯塔至今仍然尽职尽责地指引着进出广州的船只,到今年为止它已经在这里屹立了百多年。
  长年研究南沙人文地理的黄利平认为,舢板洲灯塔可谓是一个近代灯塔发展史的微缩博物馆。灯塔最初安设的是电石灯头,并且配有电石雾炮,当炮膛里电石瓦斯混合空气燃烧时,便会发音。后来,灯楼安设了乙炔灯,1982年,舢板洲灯塔成为我国第一批采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系统供电的灯塔,此后又陆续安装了雷达装置、风力发电机、电雾号等最新式设备,可在任何天气下全天候提醒过往船舶注意安全,成为集视觉、音响、无线电航标于一体的特大型灯塔。
  2000年,广州航标处从西班牙进口了价值30多万美元的主灯。此灯形状奇特,呈6角形,灯壁上有一圈圈如波纹的同心圆。这是一种叫“牛眼”的透镜,可以聚出6束光线束,虽然灯泡只有60瓦,但黑夜里,远在18海里外都清晰可见。此外还安装了一盏美制辅灯,万一主灯失灵,辅灯自动亮起,可谓永不熄灭的明灯,确保了海上行驶安全。

现在致电 0730-6688333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